查看原文
其他

潘天寿:昨晚一幅画拍了2.5亿,其实,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中国嘉德,2018秋拍现场



中国嘉德《大观-近现代》夜场2018年11月20日晚6:50正式举槌,还未开拍,现场已人山人海、座无隙地。正式开拍时,行方精心呈现的79件名篇巨制,多数以理想价位成交。当然,其中最风光无限的还数人称“”齐黄潘傅”的四大金刚,他们各自以精彩表现,为嘉德25周年庆典献上完美贺礼!下面我们一起来拍场复盘回味回味。


而本场次重中之重,行方给予最大期许的潘天寿《无限风光》图,被誉为“登峰造极,指墨之最”,现场拍卖师一报幕,说以2亿起拍,顿时鸦雀无声,都屏气凝神盯着叫价,又随着一口口加价声心脏怦怦怦。


2.1亿!2.2亿!2.25亿!2.3亿!2.4亿!2.5亿!……最终经过近十分钟胶着争夺,不负众望以2.5亿元天价落槌,成为目前拍场最贵,敲响今秋大拍最响亮一槌,也成功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最高上拍纪录。此前潘天寿个人最高纪录,是为2.79亿元的《鹰石山花图》,也是2015年由中国嘉德所拍。


拍场刚刚落幕,但大师们的笔墨情怀,永远让我们动容和追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这些名篇巨制里,细细领略其风光无限吧。



潘天寿无限风光



Lot  355

潘天寿  无限风光

落槌价:RMB 2.5亿

立轴 设色纸本  癸卯(1963年) 作

358.5×150cm



整幅气势憾人,一股浩然之气贯穿画面。巨石自画面右侧斜倚,极险。苍松老干自悬崖下方向画面左下角斜出而去,若“单鞭下势”,更险。然苍松如虬龙自左下方腾跃而起,一举“化险为夷”。且腾势而起、趁势而上、一上再上,至悬崖、至顶峰、至顶峰而上,自风轻云淡。而画幅右下流出的一截清泉仿佛分外可爱,又为险境增加了平衡力量。 


中国嘉德中国近现代当代书画部总经理戴维曾分析认为,“这么大尺幅通常来说很难驾驭,但在潘天寿笔下却游刃有余。此作中,常在潘天寿画面上见到的巨石消失了,只有一块面积不大的石头从侧面冲出,非常危险的结构,苍松岌岌可危,却又转危为安,展现了向上的气势,充满了浩然之气。”





今天,潘天寿先生的画为什么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呢?

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潘天寿先生?

因为他就是一座艺术的高峰;

他的艺术观点还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警示意义;

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

而且他的主张,

他的创造性,

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

这是让后来者以高峰为鉴,

以高峰为方向,

仰望进而攀越,

去创造中国艺术新的高峰。



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对潘老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艺术这个小圈子,他自己说过:“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可见他对教育是多么重视。而最根本的,他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教育和创作推进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他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所以今天我们要从更为宏阔的角度来理解他。


1940年左右,在重庆璧山,潘天寿先生对学生说:“我们救亡图存,无能为力,只有像泰戈尔那样——文化救国。你还年轻,要跟我一道刻苦钻研民族文化,努力攀登高峰,这样一代一代地发展下去,即使中国亡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还后继有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先生始终怀抱以民族艺术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勇气,以及艺术创造的高峰意识。他以高峰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要求教育,一生都坚持对民族文化的信心。



1938年潘天寿(前排右二)与李霖灿等学生摄于沅陵国立艺专大门



潘老身上有三个特点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一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入世精神,要承担责任,要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整个20世纪社会发展中,多数人往往被群体性的社会政治浪潮所裹挟,难以自持,只有极少数性情刚毅、思想独立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恒远的决心。在传统艺术受到冷遇和批判之时,潘天寿先生从未动摇过学术之心,他总是排除困难,为民族艺术发展争与呼。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

1944—1945年



二是不计较名利,但一定要在艺术上超越。“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押解回故乡宁海批斗,回杭途中他在一张捡到的香烟壳背后写下了最后的诗,其中一首是“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他一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始终以践行的姿态投身到民族艺术事业,不逐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这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但在遭受冤屈之际,他却超越了孤独、痛苦的个人存在感,而指向超脱、阔大和自由的自然观照。他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值得深读的人生大书!



潘天寿《己酉严冬被解故乡批斗师途率成》手稿



三是创造性,他始终要创造出能够足以与别的绘画抗衡的艺术,他有天赋,自学成才,能够最后实现理想,但现在很多人有天赋却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潘天寿是他那个时代真正的创新巨匠。我们希望展览呈现这样的一种自觉地以传统为基础的创造意识、突破意识,不断自我否定和更新的勇气。我们也希望呈现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是如何从最初的一任性情,到复归传统,再破茧而出,进而紧握时代和社会的改革命题,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树立个人风格和艺术高度的。


潘老不反对中西绘画的融合,他主张的是不能随随便便地融合,而是要有学术性的、在理性思考之下的融合。他与董其昌不一样,董其昌面对的是南北宗问题,他面对的是东西方的问题。他要创造的艺术是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西方。他非常现代,但他非但没有忘却传统笔墨的审美要求,反而在吴昌硕金石入画的基础上再次推进,把笔墨审美趣味推到了更霸悍的高度,营造出强大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格局。



潘天寿

晴霞图

20世纪60年代



其实,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当代中国画面对的问题。但现在中国画碰到的问题,比二三十年前或潘天寿先生那个时代还要差,为什么?因为创作、教育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艺术价值失范、创新标准失则,造成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大师满天飞。


这个问题,很多人心里是有数的,但有意无意间水就混了。水混后受害的是谁?是普通老百姓,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如果专业界不起引导作用,就是失责。作为书画名家馆,我们的责任就是利用好资源正本清源,而不是袖手旁观。



潘天寿

小龙湫

1960年



反观潘老那个时代,可能生活没有现在好,政治环境更恶劣,局限性更大,但为什么他能够那么决然而坚持地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提出“两大高峰”的理论?潘老的使命感和理性思考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有些东西必须要坚守,但一定要有当代的眼光。潘老坚守风骨、格调、格局,也创作出现代意义上的时代精品。现在有一些画国画的人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气,是没有当代性的体现。



潘天寿出生地宁海冠庄“又新居”东大房



1897年3月14日(丁酉二月十二日亥时)潘天寿出生于此。父亲潘秉璋,人称达品先生或达品公,26岁考取秀才,被推举为冠庄乡董、乡长长达三十余年,并被推举为县参议员。母亲除操持家务外,还能被古诗,将故事给孩子听。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自己量体裁衣,剪纸绣花。潘天寿从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初的为人为艺的启蒙。



潘天寿就读的私塾中堂上的匾额



7岁,潘天寿开始在私塾接受旧式教育,当时就喜欢写字、画画、刻图章。潘天寿在此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是他以后理解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础。



宁海正等高等小学旧址



1912年,16岁时,潘天寿初小毕业,入宁海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成绩优秀。该校为辛亥革命前宁海县的最高学府,前身“文昌书院”。后为纪念方孝孺而改名为“正等高等小学堂”,也称“正等高等小学”。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钟楼及庭院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为杭府太守林启于1899年创办的养正书塾。“一师”的校长和教师旧学根底深厚,又提倡新文化,因此这是一所学术活跃、中西并融、宽容开放的学校。它所提供的氛围,造就了一批敢为人先的莘莘学子。





“一师”校长经亨颐是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主张“人格教育”,以身作则,对学生因材施教,重启发和感化,反对压制和约束。着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以“勤、慎、诚、恕”四字为校训;同时注重美育,并将此与德、智、体结合为“四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德行与学识兼备之人才。





“一师”上课的内容全是西画系统,从日本专学西画回国的李叔同在“一师”首开人体写生课。潘天寿觉得自己的性格粗放,兼之受了中国写意画的影响,觉得西画要求形象的准确,光线阴暗的真实,是自己感到拘束、不痛快,因此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故仍以自学为主。但李叔同的眼界和艺格对其影响很大。1920年夏,潘天寿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李叔同赠偈语一首:“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后来,潘天寿因不堪世俗而萌发过出家的念头。后经老师弘一大师的劝阻,才免于削发为僧。



潘天寿24岁时所书“五叶流芳”匾



潘天寿在“一师”参加了篆刻研究组织“乐石社”(后改名“寄社”)。三四年级时,潘天寿已是篆刻小组的主要成员了。他也以擅长书法见重全校。同学买纸求作屏、条、对联者,日有数起。



上海时期的潘天寿



1924年,潘天寿辞去上海民国女子工艺学校教职,受聘为上海美专教授。他教授中国画技法和中国画史课,从此未曾离开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秃头僧图》



潘天寿1920年夏从「一师」毕业后,回到老家宁海,先后在宁海和孝丰(今安吉)任教。偏僻和闭塞的乡村不利于艺术眼界和水平的提升,潘天寿在其1922年所作的《秃头僧图》中,题曰:「一身烦恼中写此秃头」,流露出在乡间无名师指点,艺术无从突破的苦闷。





1923年潘天寿由褚闻韵引见,与吴昌硕相识,此后经常到吴家请教。吴昌硕的诫勉和点拨,让潘天寿意识到中国画光靠天份纵横挥洒终不能长远,因此他老老实实收敛自己早年较为粗阔雄恣的画风,而从吴昌硕画法入手,从笔墨、构图、意境各方面加以揣摩。这种深入传统的努力,为他几年后最终跳脱吴风影响,寻找并确立自身艺术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课堂教学



潘天寿与张振铎合影



1938年10月,湖北告急,长沙大火,国立艺专决定由湖南沅陵内迁至昆明。潘天寿因夫人生病,遂将家属先送回浙江岳父处(缙云),随即与张振铎追赶返回学校,途中遭遇空袭,只能绕道河内至昆明。1939年冬,国立艺专奉命疏散,从昆明前往滇池之滨呈贡县安江村,借村中五古庙为校舍。潘天寿与吴茀之、张振铎同居一室。



抗战时期潘天寿在湖南沅陵的住所



昆明呈贡县安江村,1939年国立艺专曾迁居此地



抗战期间,社会动荡,学校流离,潘天寿跟国立艺专同仁一起克服现实困难,尽心投入教学工作。1939年2月,在潘天寿的提议和坚持下,滕固校长呈教育部批准中西画分两科设置,成立西画组和国画组。潘天寿任国画组主任。中西画分科教学后,学生第一年普遍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兼习山水、花鸟、人物,第二、三年分成山水、花鸟二专业授课。至此,国立艺专中西画合系十年教学始告结束。



20世纪40年代的潘天寿



1940年国立艺专再掀学潮,教务主任方干民解聘,潘天寿任教务主任。7月,滕固校长因病辞职(次年病故),教育部任潘天寿为代理校长,经月提出辞职,由他人接替。



1956年对潘天寿等老先生重新安排的文件



1956年6月,文化部发函督促学校改变对潘天寿等人的不公平对待。



中国画系教员及授课安排



取消明暗素描,改为白描、速写、结构素描等。潘天寿教授山水、花鸟、题跋、书法。



潘天寿授课计划



1959年11月1日,潘天寿进行「中国历代绘画流派」问题的学术讲座。



潘天寿书法课时间



潘天寿在百忙之中为学生开设书法课程



1958年,潘天寿在杭州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1959年,潘天寿为鲁迅美术学院学生示范



1959年11月1日,潘天寿进行“中国历代绘画流派”问题的学术讲座



1962年潘天寿与郭沫若相聚于杭州,切磋画艺



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画



潘天寿(摄于20世纪60年代)。1971年,辛亥,75岁,于9月5日含冤逝世。



潘天寿画作、画语录大赏,大饱眼福



潘天寿松鹰

1948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

凝视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潘天寿

雨后千山铁铸成

89.9×45.9cm

纸本水墨设色

1961年作



我相信,今后的新中国画,一定会在不远的时间中,蓬勃而且美丽地长成。——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潘天寿

江洲夜泊



盖吾国文字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气之氤氲于天地,气之氤氲于笔墨,一也。故知画者,必知书。——《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

墨竹图

水墨纸本 镜心



美有如火之热情,美有冷静之头脑,美有冰雪之聪明,美有自由之规律,美有无边之真诚,美有极端之善意,美有至乐之境域。——论画残稿



潘天寿

秋意



无灵感,即无创造。无技巧,即无绘画。故灵感为绘画之灵魂,技巧为绘画之父母。然须以气血运行而生存之,气血者何?思想意识是也。画事须勇于“不敢”之敢。——《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

浔阳江舟



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

战地黄花分外香



治学,一勤勉,二终身不辍,三志趣高远,四着眼须空阔,五虚心以求多见多闻,六有独立精神而不依赖,七做人态度要乐观向前。——1943年5月致国立艺专学生信





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吾辈无上粉本。——《听天阁画谈随笔》





做人一定要老实,实事求是。但画画不能太老实,否则就没有艺术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听天阁画谈随笔》





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听天阁画谈随笔》





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之艺术,有同有不同。同者,人类之本性、艺术之本质;不同者,环境之相异、传习之相殊。故艺事,须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间求同。——论画残稿





















小编摸着良心说,坚决支持正版,奈何资历尚浅,眼力不够☹,铁粉快来帮小编找找文内有没有潘天寿的赝品,还望留言告知,让小编也长长眼~~



综合自 | ART一点、中国美术学院、月雅书画、第一收藏1cang、云上文化、易拍全球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罗兵纪光明林散之张旭光徐章曹宝麟孙晓云吴茂长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贾科梅蒂潘行健袁炽彬张志祥

公告|这60幅陈大羽作品都是假的,怎么看都觉的别扭!

陈半丁: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附40幅精品)

艺坛“老炮儿”郭北平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每月速写日•大家画速写、大家谈速写(70幅作品)

刚刚,著名版画家潘行健捐赠400件作品永藏于广州美术学院,回报母校培养

周刚:绘画语必由衷,言必有物,所作主题万不可无病呻吟

戴士和:写生可以是一种方法,写意却是追求的方向

俞晓夫:艺术,最好少折腾,要静下心来搞

刘三齐画展将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郭全忠:画速写让我感悟到平时看不见、相机拍不到的一个崭新世界

旅美油画家何岸:美是永恒的生命力,让作品来说话吧。

陈衍宁:写实是画画的初衷,我会用一生去付出

杨福音:当下许多国画,没有笔墨,只有制作和模仿!

林蓝:唯真唯美 求实开新

黎柱成:以书写性花鸟走入自然的深处

邢少臣:工笔画参展较好入选,细画易售,只可惜制作太多

中国美院老院长肖峰素描,这才叫“素描”!

冯远:“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这么辛苦,也要上美院?

杨飞云:艺术圈最打脸的话“你画得太好了,跟照片似的”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